近年来,广州市、区两级社区矫正机构积极扶持社工机构发展,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引入社区矫正工作领域,实现“刚性执法”与“柔性帮扶”相结合,不断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全市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经过多年发展,广州已经建立中国本土化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实务工作模式,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广州模式”在全国持续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今天,让我们走近
深耕社区矫正领域的司法社会工作者
了解他们在社区矫正中的工作事迹
PART.01
在广州市越秀区社区矫正工作一线,有这样一位司法社工,她以法律制度为基,社工理念为魂,既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更是特殊人群的“引路人”,她就是蔡穗宁。作为越秀区司法社工项目负责人,她用专业与坚守,在社区矫正工作的田野上深耕九年,先后获评广州市“优秀司法社工项目负责人”“优秀司法社工”等荣誉称号。
展开剩余78%秉持“社区矫正非一人之功,需众志成城”的工作理念,蔡穗宁始终将“锻造专业团队”视为核心使命,通过精心构建“三级成长体系”夯实团队根基,对新入职社工开展“法学+社会工作”双轨培训,面向骨干推行“优更优”计划,为管理层搭建“跨项目交流平台”,对标行业先进,多次带领项目团队参与全国司法社会工作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穗港澳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研讨会等。在她的带领下,越秀区司法社工项目连续9年获第三方评估“优秀”,两度荣获“优秀司法社工项目”,创下连续4年100%稳岗率的纪录,成为同行公认“凝聚力最强的司法社工团队”。
从一线社工到项目主任,她在做好实务工作的同时,注重经验积累和提炼,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课题研究,所撰写论文多次入选司法部、省、市级社区矫正优秀论文集和前沿期刊。
“社矫没有捷径,唯有用专业打底、用坚守铺路,才能让每个迷途者重寻人生光亮。”这不仅是蔡穗宁的坚定信仰,更是万千社区矫正同仁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她用行动证明,广州司法社工专业的力量,足以改变社矫对象人生,守护一方安宁。
PART.02
“司法社工的每一份努力,不仅能促进个人改变,更是在为一个家庭重拾希望,为社会平安筑牢防线。”这是驻点天河区社区矫正中心的司法社工陈爱莲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从一线社工到项目总监,她扎根社工行业基层数年,先后获评“天河区优秀社工”“广州市优秀司法社工”等荣誉,以实干和担当成为行业标杆。
陈爱莲将社工专业方法融入社区矫正全流程,不断总结摸索,帮助迷茫的社区矫正对象重拾技能回归职场,越来越多的人在她的帮助下走出阴霾。她善于捕捉需求,带领团队创新打造“雨后天晴,启航新生”社区矫正特色品牌项目,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实现从被动服从到主动改变的质变。该品牌成效显著,成为广州司法社工服务的鲜活样本。在她的带领下,天河区司法社工服务项目成为广州市首个“优秀司法社工服务项目”,项目微视频荣获第二届广东社工服务微视频比赛三等奖。
作为行业资深社工,她不断延伸司法社工的专业价值。走进广东警官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高校课堂,为学子们讲解一线服务技巧;参与编写高等教育教材《社会工作文书》,成为培养专业社工的重要参考资料;参与撰写的社区矫正教育帮扶案例被收入司法部案例库,为全国司法社工提供“广州经验”。
“生命是可以影响生命的。”这句话既是陈爱莲的工作信念,也是她十一年社工生涯的生动写照。在司法社工的岗位上,她用专业化解矛盾,用爱心温暖人心,用行动诠释着“助人自助”的真谛。
PART.03
彭翰儒,拥有13年实务经验的“社工老兵”,现任黄埔区司法社工项目执行主任。多年来,他以专业与温度为社区矫正对象修复社会关系,搭建融入社会的爱心帮扶桥梁,助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先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再让好习惯成就美好生活。”
彭翰儒敏锐发现志愿服务对塑造新生活的积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挖掘社矫对象特长,链接公益资源,让更多矫正对象有渠道、有载体、有机会参与志愿服务。他带领团队打造了广州市首个由社区矫正对象担任志愿者的公益服务品牌——“金不换”爱心孵化志愿服务项目,服务涵盖社区关爱、文化教育、环保公益等领域。该项目运行4年多以来,志愿者长期稳定在450人左右,塑造了多个社矫公益达人、明星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了9个线下公益服务基地,社矫对象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65万人次,开展活动逾700场次,服务总时数达6.5万小时,服务群众超1.1万人次,有效激活了志愿服务活力。2025年广州社工宣传周活动中,该项目亮相海心沙志愿服务主题公园,有效提升司法社工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用制度尺子定规矩,以制度框子提效能。他聚焦实务视角,参与撰写司法社工协助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指引,保障司法社工项目制度化、规范化运营;制定司法社工内部督导机制,通过“以老带新”激发团队活力。
这就是一位扎根基层十三载的司法社会工作者,彭翰儒帮助迷途者回头、挽救濒危家庭,亦在奉献中成就自我。未来,他将在社工路上继续坚定前行,用专业与坚持照亮社区矫正对象的重返社会之路。
来源丨广州市司法局
发布于:北京市诚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